近10年高考“新型材料作文”发展及审题立意探析
“新型材料作文”的审题立意探析
“新型材料作文”自2006年首次在全国卷中出现后逐渐被推广,2012年—2018年,只有极少部分省市高考作文偶尔出现命题作文、话题作文,大部分试卷采用“新型材料作文”。新型材料主要类型可以概括为“社会时事型”“象征寄寓型”“哲学思辨型”“想象展望型”几种。
1.
社会时事型材料作文
社会时事型材料,以社会生活中的现实事件为背景加工而成,命题者要求考生对材料所述的事情进行阐述,并发表自己的看法。该类型材料在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,例如2017年山东卷作文材料是:某书店开启24小时的经营模式带来的社会反响;2016年全国卷(新课标Ⅲ卷)作文材料是:茶农小羽研制新式花茶并带领乡民团队不断创新,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;2015年全国新课标Ⅱ卷作文试题材料:时代风采人物”评选活动中入选的三个人(科学家、大国工匠、爱好摄影的青年)中,你认为谁更具风采?选出其中一人,按要求完成写作。下面以2015年全国卷(新课标Ⅰ卷)作文试题为例,对这类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进行分析探究。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
因为父亲总是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接电话,家人屡劝不改,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,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,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;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处罚和教育,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,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,也引发了一些质疑,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、更多角度的讨论。
对于以上事件,你怎么看?请给小陈、老陈或其他相关人写一封信,表明你的态度,阐述你的看法。
首先,要准确理解题意。这类材料,要求就事件本身展开议论,一般不要求有比喻义,因此被称为“任务驱动型作文”。社会时事型作文材料,内容真实可信、鲜活生动,可以增进考生对现实问题的了解、理解和思考,并对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。其次,要找出材料隐含的信息。要读懂材料所负载的主题。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,具有社会敏感性,涉及生命与安全、亲情与守法、公信与隐私等矛盾和纠结。再次,选择立意的具体指向,并确定给谁写信——小陈、老陈还是其他人员,然后再紧扣立意进行选材、组材。最后,要注意遵循书信体裁的格式以及人称使用等的规范。
2.
象征寄寓型材料作文
这类材料,其本身就是喻体或象征体,要求对材料隐含或寄寓的意义展开联想并予以议论。这类型的材料在全国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,例如2017年江苏卷作文材料,是关于生活中车的各种形态及车来车往的现象给人的联想和启示;2017年浙江卷作文材料,是说人要有三本大书:“有字之书”“无字之书”“心灵之书”;2015年湖北卷作文材料:关于地下泉水与山水喷泉的关系;2014年四川卷作文材料是:“人,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,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。”
下面以2016年北京卷作文试题为例,对该类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予以分析探究:
《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》记述老腔的演出每每“撼人肺腑”,令人有一种“酣畅淋漓”的感觉,某种意义上,可以说“老腔”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,成为了一种象征。请以“‘老腔’何以令人震撼”为题,写一篇议论文。
对于象征寄寓型材料,首先要通过联系、分析、比较、联想,透过文字表层信息,找出其背后隐含的深层含义;审题时要特别重视题材料中这句话:“可以说老腔已超越其艺术形式本身,成为了一种象征”,该句话透露出重要的隐含信息:“老腔”是一种象征,那么象征意义的范畴,就是文章立意的范畴。其次,紧扣材料的隐含信息,找准立意的关键点。“老腔”象征着什么呢?可以是某种文化源头,也可以是一种民族优秀传统,还可以是某种民间高超技艺等等。确定了这些象征意义,立意就容易定向了。第三,不管是选择哪一种立意,文章主体都要落实在“何以”上,即要写出“令人震撼”的原因。
3.
哲学思辨型材料作文
哲学思辨型材料作文的特点是短小、精练、深邃,内容带有强烈的理性、思辨色彩。在为考生提供广阔思维空间的基础上,更加注重思辨性,侧重对考生思想深度和思维品质的考查。该类型材料作文在近年来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频繁出现,如:
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,所以你是自由的;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,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。(2014年上海卷)
看天光云彩,能测阴晴雨雪,但难逾目力所能及;打开电视,可知全球天气,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。
漫步林间,常看草长莺飞、枝叶枯荣,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、树木之性;轻点鼠标,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、迁徙演化,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、丛林气息。
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,自然似乎很“近”,又似乎很“远”。(2015年广东卷)
上述材料的共同特征是:具有哲理性、思辨性和矛盾的对立统一性。例如上述2014年上海卷材料,这是一则高度抽象、理性的文字材料,它把“自由”与“不自由”矛盾鲜明地摆在考生面前,材料隐含的信息是:生活中的种种限制普遍存在,自由只是相对的,世上没有绝对自由。该材料渗透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哲学理念,关注当下青年人的理性意识。又如上述2015年广东卷材料,其中“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,自然似乎很‘近’,又似乎很‘远’”可谓“题眼”,是审题立意的关键所在,生活中具有“远”与“近”辩证关系的现象很多,例如顾城著名诗作《远和近》,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,或恋人间的心理距离。
对这类材料,首先要进行广泛的联想,将材料中的现象与社会生活“对接”,使材料与生活联系起来;其次要对相互对立的两组概念自由/不自由、远/近进行辩证的分析,理解怎样才能使这两对概念辩证统一起来;最后,再确定论述的角度,结合社会生活实际进行阐述。
4.
想象展望型材料作文
这类材料涉及范畴比较广泛,如科学技术、人文历史、社会生活等。要求考生根据这些材料展开联想、想象,或虚拟身份、设身处地,或穿越时空、展望未来。此类材料作文,有益于彰显考生的形象思维水平,同时更有益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、体悟生活。
科学技术方面的材料,例如2014年天津卷的作文材料,是关于“将来我们发明了一种智慧芯片,任何人都能古今中外无一不知,天文地理无所不晓……”的情形,让考生把据此情形产生的“联想或思考”按照要求写成文章。
人文历史、社会生活方面的材料,北京卷最具代表性,与大部分高考作文试题不同的是,北京卷一直都是:给定材料,并确定题目,规定文体。例如2015年北京卷题目“假如我与心中的英雄生活一天”(记叙文):按照要求,考生要从材料中列举的岳飞、林则徐、邓世昌、赵一曼、张自忠、黄继光、邓稼先等英雄中选取一位,展开想象,叙述自己和他(她)在一起的故事,当然要写出所选英雄人物的风貌和自己的情感。又如2016年北京卷“神奇的书签”(记叙文):书签,常见、普通,但“神奇”书签则不常见、不普通,它具备人性:它能与你交流,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。可见,考生要大胆想象,把书签人格化,写出你与它之间发生的曲折、动人,甚至离奇的故事。2017年北京卷“共和国,我为你拍照”(记叙文):材料是2049年共和国百年华诞,届时要拍摄一幅或几幅照片来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成就,将选择怎样的画面?该作文试题从内容到形式,都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性、创造性空间。2018年北京卷“新时代新青年——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”(议论文)提供的材料短小简洁,且具有当下性:“今天,众多2000年出生的考生走进高考考场。18年过去了,祖国在不断发展,大家也成长为青年。”该材料与2018年全国Ⅰ卷的作文材料可谓如出一辙,二者具有异曲同工之妙。2018年全国Ⅰ卷的作文试题: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
2000年:农历庚辰龙年,人类迈进新千年,中国千万“世纪宝宝”出生。2008年:汶川大地震,北京奥运会。2013年:“天宫一号”首次太空授课。公路“村村通”接近完成;“精准扶贫”开始推动。2017年:网民规模达7.72亿,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。2018年“世纪宝宝”一代长大成人。……2020年: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。2035年: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、使命和挑战。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、成长,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、圆梦。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据此写一篇文章,想象它装进“时光瓶”留待2035年开启,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。
2018年参加高考的考生主要出生于2000年前后,是名副其实的“世纪宝宝”,2018年是“世纪宝宝”步入成年、开始“追梦”的起跑线;高考则是他们开启人生新征程的重要“奠基”仪式。上述两道作文试题,从这个特殊机缘切入,精心选材设题,直接唤起考生的身份意识和情感共鸣,激发他们“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、成长,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、圆梦”。
审题立意时,首先,要抓住材料中的“点睛”语:“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、使命和挑战。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、成长,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、圆梦。”其次,立意的重心,既要立足于现在,即用好所提供材料中的事实、数据;又要放眼于未来,即大胆想象、展望2035年我国全面达小康的光辉景象,让2035年正当18岁年华的青年阅读此文后获得正能量。第三,要求“文体自定”,装进“时光瓶”的文章,可以是各类文体。如果选择写记叙文,要将立意聚焦到具体的人物或是事情上;如果选择写议论文,要将立意提炼成几个具有聚焦意义的论题,或几个观点鲜明的论点;也可以选择书信体,因为书信具有私密性,便于就家事、国事、天下事表达自己最个人化的观点、最隐秘的情感,其独特效果是见字如面、真切可信。
可以说,2018年的全国Ⅰ卷和北京卷的作文试题,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201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的共同价值取向:牢牢扣住“新时代”和“新一代”的历史内涵与特点,在反映时代要求、助推素质教育上做出新探索,更好地彰显和发挥语文在高考科目体系中“立德树人”“育才成人”“以文化人”的独特功能。正如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的概括:“融会新思想,增强‘四个自信’;讲好改革故事,定位历史坐标;唤起青春理想,奋起追梦圆梦,是今年高考语文试题命制的三大特点。” [1] 这也将是今后全国高考作文试题的主要价值取向。
参考文献:
[1]万玉凤等.紧扣立德树人 注重以文化人[N].中国教育报,2018-6-8.
- End -
*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“十三五”规划“教师发展研究专项”资助课题“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”(立项编号:j-c/2016/01)研究成果之一。
作者单位:江苏第二师范学院
往期精选 丨Editors' Choice
编辑丨葛杰 杜春阳
图片丨网络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添加小编微信:15601588673
加入杂志作者读者交流群